象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,其名称和玩法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。以下是关于象棋名称的详细说明:
一、主要别称
中国象棋 最常见的称呼,特指具有中国特色的棋类游戏。
亚洲象棋
因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而得名。
桔戏/桔中戏
源自古代文献,是象棋的雅称。
博
指代下棋行为,特指象棋。
烂柯
源自传说,形容棋艺高超。
象戏
简洁的别称。
国际象棋
在国际场合中常用的通用名称。
二、棋子名称与功能
象棋棋子包含32个,分为黑白两方,各16个,具体如下:
将/帅: 核心棋子,只能在九宫格内移动,被俘则输棋。 士/仕
象/相:走“田”字格,同样不能过河,辅助士/仕防守。
马/傌:走“日”字格,具有“日”字走法,特殊走法包括“两头蛇”“仙人指路”等。
车/車:直线行走,可横冲直撞,是攻击力最强的子力。
炮/砲:需隔子攻击,有“隔子炮”“塞心马”等特殊战术。
兵/卒:只能直走,过河后可横向移动,初始位置有5个兵/卒。
三、特殊战术名称
两头蛇:马二进三后形成双马对峙,形如蛇形。
仙人指路:兵三进一或七进一开局,象征指引方向。
窝心马:马走入己方九宫格中心,易被牵制。
鸳鸯马:两马连环,互为保护。
屏风马:双马并踞保护中卒,分先手和后手两种。
反宫马:双马夹击炮,形成“夹炮屏风”阵型。
四、其他分类名称
材质分类:包括玉石、木质、塑料等不同材质的棋子。
以上名称和术语涵盖象棋的玩法、棋子特性及战术,体现了其作为策略型棋类的丰富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