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昌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,其名称演变和行政区划调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。以下是综合整理后的信息:
一、历史名称与文化背景
古称与地理特征 公元前278年,秦国攻占楚国郢都后,因清江(古称夷水)在此处由湍急转为平缓、山丘起伏,故称“夷陵”。 - 东晋时期,因西陵山(属巫山)面临长江,形成“山陵”景观,故称“西陵”,与“夷陵”合称“夷陵西陵”。
名称寓意
“宜昌”之名出自东晋时期,意为“太平盛世、吉祥如意”,寄托了人们对国家繁荣的祈愿。
其他古称
清初设宜昌府,雍正后因东湖得名“东湖县”,1912年改为宜昌县,1992年撤县设市。
二、现行行政区划名称
截至2023年,宜昌市下辖:
5个市辖区: 夷陵区、西陵区、伍家岗区、点军区、猇亭区 3个县级市
3个县:远安县、兴山县、秭归县
2个自治县:长阳土家族自治县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
行政区划调整:2025年1月起,原高新区25所中小学划入西陵区
三、特色地名推荐
宜昌拥有众多兼具历史与自然特色的地名,如:
生态景观类:清江画廊(长阳土家族自治县)
人文历史类:秭归(因屈原姊妹得名)
地理特征类:西陵区(以西陵山命名)
以上名称反映了宜昌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与地理特征,既有军事重镇的印记,也蕴含着文化传承与自然崇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