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庙粥在不同地区和寺庙中有不同的名称,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:
一、核心名称与起源
佛粥 最常见的名称,源自佛教传说:释迦牟尼佛成道前,牧女以乳糜供佛,后佛教传入中国后,寺院仿效此典故用香谷、果实熬制粥品,故称“佛粥”。
八宝粥
部分寺庙将腊八粥称为“八宝粥”,因常加入红枣、莲子、桂圆等八种食材,寓意吉祥如意。
五味粥
宋代文献《梦梁录》记载,寺院用“五味粥”供佛,后演变为腊八粥的别称。
二、地域特色名称
高旻粥
扬州高旻禅寺的腊八粥因寺院历史悠久,成为当地标志性粥品。
双泉寺腊八粥
北京西山双泉寺以34种食材熬煮4小时著称,是北京地区知名寺庙粥品。
长安香积寺腊八粥
西安香积寺提供甜咸两种口味,甜粥以八宝吉祥为特色,咸粥则结合时令鲜蔬,均入选浙江非遗名录。
七塔禅寺养生粥
宁波七塔禅寺的腊八粥需10小时熬煮,注重养生功效。
三、其他名称与文化内涵
福寿粥/福德粥: 寓意增福增寿,强调粥的吉祥寓意。 法宝节粥
慈善粥:部分寺庙将腊八粥作为慈善施粥活动,如栖霞寺延伸至社区、养老院施粥。
四、历史记载佐证
宋代陆游诗句“今朝佛粥更相馈,反觉江村节物新”(《东京梦华录》),以及南宋吴自牧《梦梁录》对腊八寺施粥的记载,均佐证了上述名称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。
综上,寺庙粥的名称既包含佛教文化底蕴,又融合了地域特色与民俗风情,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景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