奏章作为中国古代臣僚向帝王进呈文书的统称,其名称随着历史发展演变,形成了多种形式。综合历史文献记载,主要名称及特点如下:
一、主要奏章名称
奏疏 秦汉时期臣僚向皇帝上书的主要文种,用于陈政事、献典仪、奏急变、劾愆谬。
章
用于谢恩的文书,始于汉代,至唐代以后逐渐废除。
表
与“章”性质相同,多用于陈情状,始于汉代。
状
用于陈述事实或表达诉求,常见于奏章中。
启
魏晋南北朝时期新增的奏章类型,多用于奏议。
谏书
臣下向天子进谏专用文书。
藤/笺
东汉时期,臣子向皇后、太子等上行文书的称呼。
折
元代开始使用,明清时期成为重要文种,如题本、奏本等。
二、历史演变
秦汉时期: 奏章以“奏疏”为主,功能涵盖政治建议、事故奏报等。 魏晋至隋唐
宋元明清:形成“奏疏、表、状、折”四大类,明代出现题本、奏本等细分类型。
三、补充说明
奏章名称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与文书功能的变化。例如,唐代以后“奏疏”成为主流,宋代通过增加“劄子”简化奏议流程,明清则进一步规范了奏折的格式与使用场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