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州历史上有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别称,既有地理特征命名,也蕴含吉祥寓意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的主要别称及由来:
一、地理特征类
闽中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时设立,福建地区属闽中郡,福州为治所。
晋安
魏晋南北朝时期,因大量晋人避战乱迁徙至此得名。
三山
旧福州城内东有九仙山,西有闽山(乌石山),北有越王山,故称。
榕城
因城内榕树众多而得名,现保留大量带“凤”字的地名文化。
二、行政区划类
长乐
隋唐时期设立,因城内有一片长满榕树的平地得名,后发展为长乐区。
福安
隋朝设置,唐代改为福安县,后成为宁德市福安市。
左海
隋唐时期福州别称,因城北有福山而得名,现指左海公园。
闽海
隋唐时期福建地区统称,后特指福州辖区。
三、文化象征类
闽州
隋唐时期设立,因境内有闽江而得名,是福州最早的城市名称。
泉州
隋唐之前福建属扬州郡县,后因唐开元十三年(725年)置福州府而得名,曾是福州代称。
天兴府
唐代设置,因城内有一座天兴寺而得名。
四、其他特色名称
朱紫坊: 明清时期文化街区,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 五口通商区
这些别称反映了福州从古至今的地理变迁、城市发展与文化积淀。例如“三山”源于自然地理,“衣锦坊”则承载着福州人“衣锦还乡”的文化传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