壮族的尊称体系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,主要分为以下几类:
一、同辈之间的尊称
普遍性称呼 同辈之间无论年龄、性别均以“兄”“姐”相称,弟弟妹妹会用“兄/姐”的称呼来称呼对方的朋友。
地域性称呼
部分地区存在以地域命名的称呼,如“西原蛮”“黄洞蛮”等,多见于唐五代时期。
二、长辈的尊称
传统亲属称谓
父亲称为“波”“达”;
母亲称为“咪”“皮衣”;
伯父为“隆”“把”,叔父为“傲”“流”;
伯母为“把”,叔母为“流”。
特殊场合的尊称
对长辈可加“老”字,如“老波”“老咪”。
三、特殊群体与自称
民族自称
原本有“布壮”“布侬”等自称,宋以后逐渐简化为“壮”。
历史古称
早期文献中曾用“俚”“僚”“乌浒”等称呼壮族先民。
四、其他说明
姓氏与尊称的关系: 部分姓氏(如黄氏、李氏)源于古代岭南土著部落,与民族整体称谓无直接关联。 文化背景
以上尊称体系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固定,现代壮族社会仍广泛使用,同时保留了地域差异和家庭内部的细分称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