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品的名称有时会因为品牌、成分或历史背景而显得特别或有趣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搞怪药品名称分类整理:
一、常见生活用品类药品
蒙脱石散
俗名“观音土”“猫砂”,因吸附性止泻作用得名。
甲硝唑片
20年前曾被称为“灭滴灵”,用于治疗阴道滴虫病。
二、中成药及特色药品
藿香正气水
部分人误称“风华正茂水”,源于其清凉解暑的用途。
咳特灵
中成药中常被简称为“咳特灵”,但实际是复方制剂。
三、西药中的趣味名称
吗啡
原名为“塞特纳”,灵感来自希腊梦神Morphus。
奥司他韦
部分人误记为“奥韦他司”,与品牌名“拜阿司匹灵”形成对比。
四、常见混淆药品名
碳酸镁铝咀嚼片
常被误称为“铝酸镁咀嚼片”,实际成分一致。
头孢克肟
部分人误读为“头孢克wo”,与正确发音相近。
五、其他趣味名称
感康(复方氨酚烷胺胶囊)
白加黑(氨咖黄敏胶囊)
优乐美(优甲乐,左甲状腺素钠片)
提拉米苏(地塞米松片)
这些名称的趣味性主要源于药品的成分、用途或历史典故,部分名称甚至因患者或医生的调侃而广为流传。例如,将阿莫西林称为“安慕希”(阿莫西林与牛奶品牌相似),或将吗啡误读为“塞特纳”。